二叉排序树(BST)问题

昨天晚上和RE聊完天之后,单JJ问了我一个二叉排序树问题,那个题目不难,就是给一个了一棵二叉排序树作为模型,有给了若干棵二叉排序树,问这几棵树和模型树是否是同一棵树。这么一个小问题搞了半个小时,简直了。这个题目只需要写一个BST建树函数和求前序和中序的函数(一棵唯一的树有唯一的前中序或中后序),然后对模型树和这若干树进行前中序比较,如果完全相同,就可以判断为同一棵树。 昨天才发现没有写过二叉排序树的建树,也发现《数据结构》木有讲二叉排序树,今天算是总结一些BST问题。

什么BST

二叉排序树(Binary Sort Tree)又称二叉查找树(Binary Search Tree),亦称二叉搜索树。 它或者是一棵空树;或者是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 (1)若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2)若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3)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排序树; 又是一个递归的定义。

说白了,就是:左孩子的二叉树。 也就是因为BST的特性,导致他在元素查找的时候比普通二叉树更有优势(有点像二分),但整棵树要满足这个性质,也注定让BST在建立和删除的时候和普通二叉树不一样。

BST的插入

BST的插入是建立BST的基础,在插入一棵BST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满足左

void inst(node *rt,node *root)
{
    if(rt->data data)
    {
        if(root->lc == NULL)
            root->lc = rt;
        inst(rt,root->lc);
    }else
    {
        if(root->rc == NULL)
            root->rc = rt;
        inst(rt,root->rc);
    }
}

建立BST

建立BST是在插入BST的基础上的,因为建立一棵BST的过程就是一个一个将结点插入到树的过程。

node *build(char *s)
{
    node *root = NULL;
    while(*s !='�')
    {
        node *rt = new node;
        rt->data = *(s++);
        rt->lc = NULL;
        rt->rc = NULL;
        if(root == NULL)
            root = rt;
        else
            inst(rt,root);
    }

    return root;
}

BST的查找

BST也被称为二叉查找树的原因就是它的查找优势,二分,在每经过一个结点的时候,可以放弃树的另一枝而不用遍历整棵树。

node *findnode(int data,node *root)
{
    if(root == NULL)
        return NULL;

    if(data == root->data)
        return root;
    else if(data data)
        return findnode(data,root->lc);
    else
        return findnode(data,root->rc);
}

BST的删除

BST的整棵树的删除还是很简单的,一个递归,和删除整个二叉树一样,难的是删除BST的一个结点。

删除整棵树

void deltree(node *root)
{
    if(root == NULL)
        return ;

    deltree(root->lc);
    deltree(root->rc);
    delete(root);
}

 删除结点

删除结点是建立在查找的基础上的,

node *finddlenode(int data,node *root)
{
 if(root)
 {
 if(data == root->data)
 root = delnode(root);
 else if(data data)
 root->lc = finddelnode(data,root->lc);
 else
 root->rc = finddelnode(data,root->rc);
 }

 return root;
}

删除结点,对于BST来讲,就会破坏整棵树的规律,那么当我们删除一个结点之后,可能会遇到4种情况

  • 删除的是叶子,还是一棵BST
  • 删除的结点只有左孩子
  • 删除的结点只有右孩子
  • 删除的结点有两个孩子

对于第一种情况,很好办,可以不用考虑,第二种情况以及以后,如果简单考虑,可以认为变成了2-3个BST森林,我们只需要再把它们合成一棵树便好。 对于再把这几棵树合成一棵树,有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右枝比根结点大的特殊性) 方法一:

  1. 若p有左子树,找到其左子树的最右边的叶子结点r,用该叶子结点r来替代p,把r的左孩子作为r的父亲的右孩子(相当于把r的右枝移上去而把左枝留在原有位置)。
  2. 若p没有左子树,直接用p的右孩子取代它。

方法二:

  1. 若p有左子树,用p的左孩子取代它;找到其左子树的最右边的叶子结点r,把p的右子树作为r的右子树。
  2. 若p没有左子树,直接用p的右孩子取代它。

两种方法都不错,第一种感觉更简单些。 第一种代码

node * delNode(node *root)
{
    node *rnt;
      if (root->lc)
      {
        node *rt = root->lc;   //rt指向其左子树;
        while(rt->rc != NULL)//搜索左子树的最右边的叶子结点rt
        {
            rt = rt->rc;
        }
            rt->rc = root->rc;

            rnt = root->lc;   //rnt指向其左子树;
      }
      else
      {
            rnt = root->rc;   //rnt指向其右子树;
      }
    delete(root);
    return rnt;
}
2014/11/13 11:14 am posted in  算法&数据结构

树模型的拓展

树的等价问题

在离散数学中,对等价关系和对价类的定义是: 如果集合S中的关系R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则称它为一个等价关系。 设R是集合S的等价关系。对任何x∈S,由[x]R={y|y∈S∩xRy}给出的集合[x]R⊆S称为由x∈S生成的一个R等价类。 若R是集合S的等价关系。则由这个等价关系可产生这个集合的唯一划分。即可以按R将S划分为若干不相交的子集S1,S2,...,它们的并即为S,则这些子集Si便称为S的R等价类。 应该如何划分等价类呢?假设集合S有n个元素,m个形如(x,y)(x,y∈S)的等价偶对确定了等价关系R,需求S的划分。 确定等价类的算法可如下进行:

  1. 令S中每个元素各自形成一个单个成员的子集,记做S1,S2,...,Sn。
  2. 重复读入m个偶对,对每个读入的偶对(x,y),判读x和y所属子集。不失一般性,假设x∈Si,y∈Sj,若Si!=Sj,则将Si并入Sj,并置Si为空(或将Sj并入Si并置Sj为空)。则当m个偶对都被处理之后,S1,S2,...,Sn中所有非空子集即为S的R等价类。

因此,可见划分等价类需对集合进行的操作有3个:其一是构造只含单个成员的集合;其二是判定某个单元素所在子集;其三是归并两个互不相交的集合为一个集合。 以集合为基础的抽象数据类型可用多种实现方法,如用位向量表示集合或用有序表表示集合。 如何高效的实现以集合为基础操作的抽象数据类型,则取决于该集合打大小以及对此集合所进行的操作。 数据结构中引入一个叫MFSet 的ADT,其实他就是并查集(见CSDN博客当时的并查集总结)的完善版 结构存储父结点,当两个结点的祖宗结点相同时便可以认为这是属于同一个集合的结点。 找祖宗操作:

int find_mfset(MFSet S, int i) {
   // 找集合S中i所在子集的根
   int j;
   if (i<0 || i>S.n) return -1;   // i不是S中任一子集的成员
   if (i==0)
      printf("t%d(%d%3d)n",i,S.nodes[0].data,S.nodes[0].parent);
   for (j=i; S.nodes[j].parent>=0; j=S.nodes[j].parent)
      printf("t%d(%d%3d)n",j,S.nodes[j].data,S.nodes[j].parent);
   return 1;
}// find_mfset

两个结点判断是否一个集合:

Status merge_mfset(MFSet &S, int i, int j) {
   // S.nodes[i]和S.nodes[j]分别为S中两个互不相交的子集Si和Sj的根结点。
   // 求并集Si∪Sj。
   if (i<0 || i>S.n || j<0 || j>S.n) return ERROR;
   S.nodes[i].parent = j;
   return OK;
} // merge_mfset

在使用并查集的时候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整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和树的深度有关的。 如果建的树除了叶子外只有出度为1的结点,这种极端的例子时间复杂度高达O(n^2)。 那么解决个弊端有两个方式,一是选择结点较少的一枝添加结点,顶一个是就是“路径压缩” 路径压缩是在学并查集就学的东西,在集训的时候就已经没有问题,但书中提出了选择建树是一个我没有想到过的优化方式,

Status mix_mfset(MFSet &S, int i, int j) {
   // S.nodes[i]和S.nodes[j]分别为S中两个互不相交的子集Si和Sj的根结点
   // 求并集Si∪Sj。
   if (i<0 || i>S.n || j<0 || j>S.n)  return ERROR;
   if (S.nodes[i].parent>S.nodes[j].parent) {   // Si所含成员数比Sj少
      S.nodes[j].parent+=S.nodes[i].parent;
      S.nodes[i].parent=j;
   } else {                                     // Sj的元素比Si少
      S.nodes[i].parent+=S.nodes[j].parent;
      S.nodes[j].parent=i;
   }
   return OK;
} // mix_mfset

这种方式使建的树深度不会超过[log2n]+1。 但是我还是更喜欢路径压缩,一是简单,压缩在查询的过程中完成了,而是压缩完,路经长度不会大于4 只需要修改find查找函数即可以实现:

int fix_mfset(MFSet &S, int i) {
   // 确定i所在子集,并将从i至根路径上所有结点都变成根的孩子结点。
   int j,k,t;
   if (i<1 || i>S.n) return -1;       // i 不是S中任一子集的成员
   for (j=i; S.nodes[j].parent>=0; j=S.nodes[j].parent)
      printf("t%d(%d%3d)n", j, S.nodes[j].data, S.nodes[j].parent);
   for (k=i; k!=j; k=t) {
      t=S.nodes[k].parent;  S.nodes[k].parent=j;
   }
   return 1;
} // fix_mfset

树的计数

树的计数放在了最后一节,其实到现在证明我也没有看明白,先把结论总结下来吧。

这一节主要讨论的是具有n个结点的不同形态树有多少棵。

二叉树相似是指:二者都为空树或二者均不为空树而且他们的左右子树分别相似

二叉树等价是指:二者不仅相似,而且所有对应结点上的数据元素均相同。

二叉树的计数问题就是讨论二叉具有n个结点、互不相似的二叉树的数目bn。

在n很小的时候,可直观的得到b0=1为空树;b1=1是只有一个根结点树,b2=2,b3=5。

一般情况下,一棵具有n(n>1)个结点的二叉树可以看成是由一个根结点、一棵具有i个结点的左子树和一棵具有n-i-1个结点的左右子树组成,其中0<=i<=n-1由此可得地推公式

b0=1

bn=Σ(n-1,i=0)bi bn-i-1 (n>=1)

最后,前序或后序加上中序遍历就可以确定一棵唯一的树,这也是判断两个树是否相同最好的方式。

2014/11/07 11:09 am posted in  算法&数据结构

赫夫曼树

赫夫曼树(也有人叫哈夫曼树),又称最优树,是一类带权路经最短的树。

最优二叉树

从树中一个结点到另一个结点之间的分支构成这两个结点之间的路经,从路经上的分支数目称作路经长度。 树的路经长度是从树根到每一个结点的路经长度之和。 考虑带权的结点。结点的带权路经长度为从该结点到树根之间的路经长度与结点上权的乘积。树的带权路经长度为树中所有叶子结点带权路经长度之和。 假设有n个带权值{w1,w2,...,wn},试构造一棵n个叶子结点的二叉树,每一个叶子结点带权为wi,则其中带权路经WPL最小的二叉树称做最优二叉树和赫夫曼树。 则这种树的优在哪了。举个简答的例子,在连续if else结构中,经常需要一层层的向下判断,那么,如何安排if的条件,来让比较的次数最少呢?这便是根据对符合条件的数据的频率做权值,调整if else 的结构。

构造赫夫曼树


赫夫曼最早给出了一个带有一般规律的算法,俗称赫夫曼算法:

  1. 根据给定的n个权值{w1,w2,...,wn}构成n棵二叉树的集合F={T1,T2,...,Tn},其中每一棵二叉树Ti中只有一个带权Wi的根结点,其左右子树为空
  2. 在F中选取两颗根结点的权值最小的树作为左右子树构造一棵新的二叉树,且置新的二叉树的根结点的权值为其左、右子树上根结点的权值之和
  3. 在F中删除这两棵树,通知将新的的二叉树加入F中
  4. 重复2,3知道F中仅含有一棵树,这棵树便是赫夫曼树

赫夫曼编码

赫夫曼编码是赫夫曼树的一个直接应用,说的是知道一些词的频率,然后将这些字母转化为01编码,怎么转化能然解析出来的编码长度最短。 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编码没有二义性,必须任一个字符的编码都不能是另一个编码的前缀,这种编码方式称为前缀编码。 可以利用二叉树来设计二进制的前缀编码(左孩子为0有孩子为1)。 由于赫夫曼中没有度为1的结点(严格的二叉树),则一棵有n个叶子结点的赫夫曼树共有2n-1个结点,可以存储在一个大小为2n-1的一维数组中。 由于在构成赫夫曼树之后,求编码需从叶子结点出发走一条从叶子到根的路经;而为译码需从根到叶子的路经,则对每个结点而言,既需知双亲,有需知孩子结点的信息,因此,可以用三叉链表或用结构数组模拟三叉链表。

void HuffmanCoding(HuffmanTree &HT, HuffmanCode &HC, int *w, int n) {
  // w存放n个字符的权值(均>0),构造哈夫曼树HT,
  // 并求出n个字符的哈夫曼编码HC
  int i, j, m, s1, s2, start;
  char *cd;
  unsigned int c, f;

  if (n<=1) return;
  m = 2 * n - 1;
  HT = (HuffmanTree)malloc((m+1) * sizeof(HTNode));  // 0号单元未用
  for (i=1; i<=n; i++) { //初始化
    HT[i].weight=w[i-1];
    HT[i].parent=0;
    HT[i].lchild=0;
    HT[i].rchild=0;
  }
  for (i=n+1; i<=m; i++) { //初始化
    HT[i].weight=0;
    HT[i].parent=0;
    HT[i].lchild=0;
    HT[i].rchild=0;
  }
  printf("n哈夫曼树的构造过程如下所示:n");
  printf("HT初态:n  结点  weight  parent  lchild  rchild");
  for (i=1; i<=m; i++)
    printf("n%4d%8d%8d%8d%8d",i,HT[i].weight,
            HT[i].parent,HT[i].lchild, HT[i].rchild);
    printf("    按任意键,继续 ...");
  getch();
  for (i=n+1; i<=m; i++) {  // 建哈夫曼树
    // 在HT[1..i-1]中选择parent为0且weight最小的两个结点,
    // 其序号分别为s1和s2。
    Select(HT, i-1, s1, s2);
    HT[s1].parent = i;  HT[s2].parent = i;
    HT[i].lchild = s1;  HT[i].rchild = s2;
    HT[i].weight = HT[s1].weight + HT[s2].weight;
    printf("nselect: s1=%d   s2=%dn", s1, s2);
    printf("  结点  weight  parent  lchild  rchild");
    for (j=1; j<=i; j++)
      printf("n%4d%8d%8d%8d%8d",j,HT[j].weight,
             HT[j].parent,HT[j].lchild, HT[j].rchild);
    printf("    按任意键,继续 ...");
    getch();
  }

  //--- 从叶子到根逆向求每个字符的哈夫曼编码 ---
  cd = (char *)malloc(n*sizeof(char));    // 分配求编码的工作空间
  cd[n-1] = '�';                         // 编码结束符。
  for (i=1; i<=n; ++i) {                  // 逐个字符求哈夫曼编码
    start = n-1;                          // 编码结束符位置
    for (c=i, f=HT[i].parent; f!=0; c=f, f=HT[f].parent)
      // 从叶子到根逆向求编码
      if (HT[f].lchild==c) cd[--start] = '0';
      else cd[--start] = '1';
    HC[i] = (char *)malloc((n-start)*sizeof(char));
         // 为第i个字符编码分配空间
    strcpy(HC[i], &cd[start]);    // 从cd复制编码(串)到HC
  }
  free(cd);   // 释放工作空间
} // HuffmanCoding
void HuffmanCoding(HuffmanTree &HT, HuffmanCode &HC, int *w, int n) {
  // w存放n个字符的权值(均>0),构造哈夫曼树HT,
  // 并求出n个字符的哈夫曼编码HC
  int i, j, m, s1,s2;
  char *cd;
  int p;
  int cdlen;

  if (n<=1) return;
  m = 2 * n - 1;
  HT = (HuffmanTree)malloc((m+1) * sizeof(HTNode));   // 0号单元未用
  for (i=1; i<=n; i++) { //初始化
    HT[i].weight=w[i-1];
    HT[i].parent=0;
    HT[i].lchild=0;
    HT[i].rchild=0;
  }
  for (i=n+1; i<=m; i++) { //初始化
    HT[i].weight=0;
    HT[i].parent=0;
    HT[i].lchild=0;
    HT[i].rchild=0;
  }
  printf("n哈夫曼树的构造过程如下所示:n");
  printf("HT初态:n  结点  weight  parent  lchild  rchild");
  for (i=1; i<=m; i++)
     printf("n%4d%8d%8d%8d%8d",i,HT[i].weight,
            HT[i].parent,HT[i].lchild, HT[i].rchild);
  printf("    按任意键,继续 ...");
  getch();
  for (i=n+1; i<=m; i++) {     // 建哈夫曼树
    // 在HT[1..i-1]中选择parent为0且weight最小的两个结点,
    // 其序号分别为s1和s2。
    Select(HT, i-1, s1, s2);
    HT[s1].parent = i;  HT[s2].parent = i;
    HT[i].lchild = s1;  HT[i].rchild = s2;
    HT[i].weight = HT[s1].weight + HT[s2].weight;
    printf("nselect: s1=%d   s2=%dn", s1, s2);
    printf("  结点  weight  parent  lchild  rchild");
    for (j=1; j<=i; j++)
      printf("n%4d%8d%8d%8d%8d",j,HT[j].weight,
             HT[j].parent,HT[j].lchild, HT[j].rchild);
    printf("    按任意键,继续 ...");
    getch();
  }

 //------无栈非递归遍历哈夫曼树,求哈夫曼编码
  cd = (char *)malloc(n*sizeof(char)); // 分配求编码的工作空间
  p = m;  cdlen = 0;
  for (i=1; i<=m; ++i)  // 遍历哈夫曼树时用作结点状态标志
     HT[i].weight = 0;
  while (p) {
    if (HT[p].weight==0) {               // 向左
      HT[p].weight = 1;
      if (HT[p].lchild != 0) { p = HT[p].lchild;  cd[cdlen++] ='0'; }
      else if (HT[p].rchild == 0) {     // 登记叶子结点的字符的编码
        HC[p] = (char *)malloc((cdlen+1) * sizeof(char));
        cd[cdlen] ='�';  strcpy(HC[p], cd);    // 复制编码(串)
      }
    } else if (HT[p].weight==1) {        // 向右
      HT[p].weight = 2;
      if (HT[p].rchild != 0) { p = HT[p].rchild;  cd[cdlen++] ='1'; }
    } else {   // HT[p].weight==2,退回退到父结点,编码长度减1
      HT[p].weight = 0; p = HT[p].parent; --cdlen;
    }
  }
} // HuffmanCoding
2014/11/06 11:04 am posted in  算法&数据结构

树和森林

树的存储

树的各种操作还是离不开树的存储的,其实树的存储才是最好玩的东西。

双亲表示法

假设以一组连续的空间存储树的结点,同时在每个结点中附设一个指示器指示其双亲结点在链表中的位置

#define MAX_TREE_SIZE 100
typedef struct     //节点结构
{
    TElemType data;
    int parent;        //双亲位置域
}PTNode;

typedef struct        //树结构
{
    PTNode node[MAX_TREE_SIZE];
    int count;        //根的位置和节点个数
}PTree;

这种存储结构利用了每个结点(除了根结点以外)只有唯一的双亲的性质,在查找双亲的操作中可以在O(1)内实现,对于查找根结点也不过多次找双亲,实现和时间复杂度都可以接受。 但是,如果要找孩子结点,要遍历整棵树!!!因此,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相互服务的,看需求选择。

孩子表示法

由于每个结点可能有多个子树,则可用多重链表,即每个结点有多个指针域,其中每个指针指向一棵树的根结点。 其实和二叉链表很像,但是不一定是几个叉,也就是说对于孩子指针域,个数不确定,那么我们也要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设定几个指针,既然个数不确定,那用动态存储就比较好,那么,指针域用链表存储,那么实现存储一棵树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实现虽然麻烦,但是这应该是最直观最好理解的存储方式,不作细总结了。

孩子兄弟表示法

孩子兄弟表示法又称二叉树表示法,或二叉链表表示法。即以二叉链表作树的存储结构。链表中结点的两个链域分表指向该结点的第一个孩子结点和下一个兄弟结点。是不是很炫酷。。。

 typedef struct CSNode
 {
   TElemType data;
   CSNode *firstchild,*nextsibling;
 }CSNode,*CSTree;

其实就是左支保存孩子,右支保存兄弟,当想遍历所有孩子的时候,只需要先遍历左子树一次,然后遍历左子树的右子树到空就可以了。 如果只看孩子兄弟表示法不形象的话,参照孩子孩子表示法便可以知道存储的是什么样子的:

也就是有这样的存储结构,所以树和森林转换起来非常的方便。

森林和二叉树的转换

由于二叉树和树都可以用二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则以二叉链表作为媒介可导出树和二叉树之间的一个对应关系。也就是说,给定一棵树,可以找到一颗二叉树与之对应,从物理结构来看,它们的二叉链表是相同的,只是解释不同而已。

对于右面那棵树,即可以认为他是左面那可树的存储结构表示,也可以认为他本来就是一棵二叉树。 如果按照孩子兄弟表示法,我们可知,根结点的右支必为空(根没有兄弟),那么若把森林中第二棵树的根结点看成是第一棵树的根结点的兄弟,则同样可导出森林和二叉树的对应关系。 这个一一对应的关系导致森林或树与二叉树可以相互转换:

森林转换为二叉树

如果F={T1,T2,...,Tm}是森林,则可按如下规则转换成一棵二叉树B=(root,LB,RB)。

  1. 若F为空,即m=0,则B为空树
  2. 若F非空,即m!=0,则B的根root即为森林中第一棵树的根ROOT(T1);B的左子树LB是从T1中根结点的子树森林F1={T11,T12,....,T1m1}转换而成的二叉树,其右子树RB是从森林F'={T2,T3,...,Tm}转换而成的二叉树

二叉树转换为森林

如果B=(root,LB,RB)是一棵二叉树,则可按如下规则转换成森林F={T1,T2,...,Tm}。

  1. 若B为空,则F为空
  2. 若B非空,则F中第一棵树T1的根ROOT(T1)即为二叉树B的根root;T1中根结点的子树森林F1是由B的左子树LB转换而成的森林;F中除T1之外其余树组成F'={T2,T3,...,Tm}是由B的右子树RB转换而成的森林。

明显,上述算法为递归算法。

树和森林的遍历

已知二叉树有三种遍历方式,因为树和森林都可以用二叉链表,因此树和森林的遍历的实现也算是依靠着树的遍历实现的。 由树结构的定义可引出两种次序遍历树的方法,一种是先根遍历树,即:先访问树的根结点,然后依次访问先根遍历根的每一棵树;另一种是后根遍历,即:先依次后根遍历每一棵树,然后访问根结点。 按照森林和树的相互递归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森林的两种遍历方法:

先序遍历森林

若森林非空,则可按照下述规则遍历之:

  1. 访问森林第一棵树的根结点
  2. 先序遍历第一棵树中根结点的子树森林
  3. 先序遍历除去第一棵树之后剩余的树构成的森林

中序遍历森林

若森林非空,则可按照下述规则遍历之:

  1. 中序遍历森林中的第一棵树的根结点的子树森林
  2. 访问第一棵树的根结点
  3. 中序遍历除去第一棵树之后剩余的树构成的森林

其实说白了,森林的先序和中序遍历分别对应了二叉树的先序和中序遍历(当用孩子兄弟表示法的时候)。

2014/11/05 11:00 am posted in  算法&数据结构

前缀、中缀、后缀表达式相互转换

这里只提供了使用栈的方法,还可以利用树的遍历实现。

**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前缀表达式。 **

首先创建算术符栈OPTR和表达式栈RESULT并置空,然后依次逆序检查中缀表达式每个字符,不同字符按不同情况处理:

(1).若是空格直接跳过。

(2).若是操作数直接压入RESULT栈。

(3).若是‘)’直接存入OPTR栈,等待和它匹配的‘(’出现。

(4).若是‘(’表明括号中的终追表达式已转换完毕,则循环弹出OPTR栈的操作符,  并压入RESULT栈,直到取出一个和它匹配的‘)’为止,‘)’出栈丢弃。

(5).若是运算符,如果OPTR栈是空的或者该运算符优先级高于或等于OPTR栈的栈顶运算符则入栈,如果该运算符优先级低,则循环弹出OPTR栈的运算符并存入RESULT,直到遇到栈顶的运算符优先级等于或小于该算法或栈空为止,然后将当前操作符存入OPTR栈。

若表达式扫描完后OPTR栈还有运算符,则依次弹出压入RESULT栈,直至栈空。最后RESULT栈中的元素依次出栈存入字符串中,并向字符串中写入‘�’,则字符串中存放的就是前缀表达式。

 **前缀表达式求值。 **

首先建立一个栈并置空,然后从右到左扫描前缀表达式,从右边第一个字符开始判断,如果当前字符是数字则一直到数字串的末尾再将整个数字串作为一个整体压人栈,如果是运算符,则将栈顶和次栈顶的两个“数字串”出栈并作相应的运算,然后将计算结果入栈。扫描完前缀式后,栈中剩余的最后一个值就是前缀表达式的值。

中缀表达式转换成后缀表达式。

首先创建栈并置空,然后依次检查中缀表达式每个字符,不同字符按不同情况处理:

(1).若是操作数,就直接将存入字符串exp[]中。

(2).若是‘(’则将其压入栈中。

(3).若是‘)’则依次弹栈并存入字符串exp[]中,直到遇到取出和它匹配的‘(’为止,‘(’出栈丢弃。

(4).若是操作符,如果栈空或者该操作符的优先级大于栈顶操作符则将其放入到栈中。如果该操作符的优先级小于等于栈顶操作符则弹出栈中的操作符存入字符串exp[]中,直到该操作符的优先级大于栈顶操作符或栈空,然后将该操作符入栈。

当读到了中缀式的末尾时,如果栈非空则将栈中所有元素依次弹出存入字符串exp[]中,最后见‘�’存入exp[]中,则exp[]中存储的就是后缀表达式。

**后缀表达式求值。 **

首先建立一个栈并置空,然后依次左扫描后缀表达式,从第一个字符开始判断,如果当前字符是数字则一直到数字串的末尾再将整个数字串作为一个整体压人栈,如果是运算符,则将栈顶和次栈顶的两个“数字串”出栈并作相应的运算,然后将计算结果入栈。扫描完前缀式后,栈中剩余的最后一个值就是前缀表达式的值。

2014/11/04 01:18 am posted in  算法&数据结构